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你目前的位置 >> 首页 > 提案建议

关于我省工业遗产保护与再生研究的提案


    工业遗产是人类工业文明的重要载体,不仅是工业社会历史的见证与记忆的凝结,还是企业家精神与工匠精神等工业文化, 核心内涵的载体。加强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利用,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意义,而且也对推进城市结构调整与优化、提升城市生活品质、构建和谐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再生等有重要意义。

从黑龙江工业遗产现存保护情况看存在城市发展与工业遗产保护之间协同不够,为了追求商业利益的最大化而进行掠夺式开发,保护和利用缺少理论依据、保护意识不强、价值认识不清、界定标准缺失、工业遗产开发形式单一、人才相对缺乏等问题。

为此,建议:

一、强化顶层设计,构建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组织协调机制

要研究编制工业遗产保护专项规划,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制定工业遗产保护的总体法规,出台《黑龙江省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办法》,对经认定具有重要意义的遗址和建筑物予以强有力的法律保护。政府可以通过法律规范、技术支持和经济政策给以支持和引导,建立专家质询、公众参与和听证程序。由省文物管理部门牵头,规划、建设等部门配合,研究建立科学、系统的工业遗产界定确认机制和专家咨询体系,研究出台《黑龙江省工业遗产普查及认定办法》,根据其价值大小和重要程度,确定其不同的保护等级,及时公布为相关类型、级别的工业遗产。

二、扎实做好基础工作,构建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条件保障机制。

一是强化工业遗产的认定、登录与抢救性整理工作。应尽快组织专家,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工业遗产的普查、认定、分类,建立遗产清单。以照片、录像、图纸和文字等形式系统发掘整理遗产地的景观和档案,收集包括口述历史和当事人记忆在内的信息,建立工业遗产数据库。尽快甄别和抢救濒危工业遗产,以便采取合适的措施降低被破坏的风险,并制定合适的修复与再利用计划。启动保护标志立碑行动,对省级以上的重点工业遗产进行重点保护,推进工业遗产进入国宝名录,使黑龙江省近现代时期的工业遗产文物纳入国家级文物保护范围。二是加强配套政策、资金和人才保障。省、市要在土地、财税、融资、企业搬迁、招商等方面出台操作性强的配套优惠政策,为城区老工业区建设工作提供坚实的政策保障。设立省、市专项扶持资金,专门支持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项目申报、资金配套等相关领域。营造良好的老工业区软环境服务氛围,增强老工业区集聚力、投资吸引力。建议政府与市场采用PPP模式打造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市场化运作方式,引入战略合作者,在投资、开发、建设、运营、管理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合作,极推动融资创新,拓宽资金渠道。

三、创新路径,构建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技术支撑机制

一是坚持因地制宜,推行多元化开发战略。根据黑龙江不同地市不同类型工业文化遗产的位置分布、建筑特色和历史背景,采取文化型、生态型和商业型等不同的开发战略。针对寄托着独特社会记忆和人文情感的工业遗存实施文化型开发战略。以保护传统文化为主导思想,在确保工业遗存不受破坏的前提下对其进行适当改造,以博物馆、展览馆的形式进行保护和展示,从而充分发挥历史文化象征作用。譬如,将军工厂改造成巨大的博物馆和展览馆,实现了历史与未来的交汇,成为大型博览的特色设施。针对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的不可移动工业遗存实施生态型开发战略。从降低资源消耗的角度,对废弃建筑进行创意改造和再利用,如生产厂房、烟囱等,强化美学景观意义和生态特质,对自然和人文景观进行统一规划和整体设计,整合为公众提供休闲、运动、文化、娱乐等功能的城市公共活动空间,例如景观公园、运动场等。针对具有较高利用价值和投资改造潜力的工业遗存实施商业型开发战略,综合地段潜在经济价值、交通地理位置和城市整体经济规划,打造以信息、金融、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生态,积极引入创意产业元素,打造集娱乐、购物、参观和休闲为一体的娱乐消费场所。在城市核心地段的工业遗产,以艺术文化为引领,以创新商业为平台,以时尚产业为延伸,以老厂房特色建筑为载体,以高铁人流物流为支撑,放大哈尔滨商圈半径,打造东北亚新锐时尚策源地和当代艺术文化高地。二是创新引领,探索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多层多元化开发体系。要借助落实《黑龙江省创意设计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契机加速工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其次,推进工业文化遗产数字化。工业文化遗产也应纳入整个智慧城市建设的范畴,借助现代数字技术具有直观性、虚拟性、互动性等特点,运用全新的采集记录手段,如图文扫描、立体扫描、全息拍摄、数字摄影、运动捕捉等技术,全面、动态地记录工业文化遗产现象、场景、事件或过程,再现其文化空间,使公众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最后,挖掘企业档案资源,形成特色开发。企业档案是我省工业文化遗产中重要和特色的组成部分。应该突出这一资源优势,充分挖掘企业档案资源,形成具有黑龙江特色的工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模式。比如,铁人第一口井及其配套图片、语音档案等,可以打造兼具可移动工业文化遗产和非物质工业文化遗产的特色属性。


中国民主同盟黑龙江省委员会


Copyright © 2013-2020 hljmm.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黑ICP备16005832号-2